跳到主要內容

【原來作物有故事】荔枝與龍眼:是誰先用快馬送荔枝?

成熟的荔枝。圖片來源:Wiki

荔枝與龍眼的果實從外表看起來,一個有凸有凹、一個平滑,好像差很多,但它們都是無患子科的果樹喔!

龍眼。圖片來源:Wiki

在台灣,從五月開始就可以在水果攤上看到荔枝與龍眼了;剝開他們有點硬的外殼,露出裡面潔白的果肉,一口咬下去那甜蜜蜜的滋味,是很多小朋友的最愛!筆者小時候還會跟家人朋友比賽剝「鳥蛋」--只把荔枝的外果皮剝掉、留下裡面白色薄薄的內果皮包覆著果肉,看起來是不是很像鳥蛋呢?不過,剝「鳥蛋」可不能用龍眼,因為它的內果皮與外果皮連得很緊,是沒辦法這樣玩的喔! 荔枝與龍眼都是發源於中國南部,隨著移民一起到台灣安家落戶;在台灣,荔枝主要產區是高雄、龍眼則是台南。

它們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?其實荔枝原名「離支」或「離枝」,因為它的果實與枝條緊緊相連,造成採摘時一定要把連著果實的枝條一起切下,所以就得到了這個名字;而龍眼據說是因為它的果實去皮後晶瑩剔透偏漿白,隱約可見裡面的紅黑色果核,看起來很像眼珠,所以就被取名為「龍眼」囉!但是在古代,因為「龍」不可以隨便說,而龍眼總是在桂花開的時候成熟,所以龍眼也被稱為「桂圓」喔!

在台灣,荔枝主要就是當作水果來吃;而龍眼則除了可以當作水果來食用以外,還可以烘乾製作龍眼肉!龍眼肉除了是中藥以外,還可以加到瑪芬等西式糕點裡面去做成點心;2008年吳寶春先生以「酒釀桂圓麵包」奪得世界麵包大賽冠軍,用的就是龍眼肉喔!

在歷史上提到荔枝,大家都會想到唐朝的楊貴妃。楊貴妃愛吃荔枝,唐玄宗為了討她歡喜,每年南方荔枝成熟時,就用快馬一路不休息地將荔枝從四川、廣東運到長安,杜牧的詩「一騎紅塵妃子笑,無人知是荔枝來」,就是在講這件事!不過快馬送荔枝可不是唐朝才有的事,歷史上第一個用快馬送荔枝、龍眼的皇帝是漢武帝!漢武帝在攻破南越(現在的廣東)時,第一次看到荔枝與龍眼;接著他便把荔枝、龍眼等南方的奇花異草都移植到長安,還為了這些南方的花草們建築了「扶荔宮」;可是北方太冷,沒多久荔枝跟龍眼都死光光了,於是漢武帝就命令南方每年都要用快馬把荔枝跟龍眼運到長安來!這件事,一直到東漢安帝的時候才停止。所以,用快馬送荔枝可不是唐玄宗的專利,也不是只有送荔枝呢!

不過,讀者們不知道會不會好奇,為什麼一定要用快馬送荔枝與龍眼呢?不能慢慢送嗎?非要用快馬送荔枝與龍眼,是因為這兩種水果都不耐儲藏、很容易發酸變味;現在有冰箱可以冷藏,古代沒有冰箱,唯一的方法就只能用快馬接力運送荔枝了! 世界其他區域的人則是直到十八、十九世紀時才知道荔枝與龍眼。畢竟在沒有冰箱的時代,這兩種水果要長途運送都非常困難;它們都是跟著華人的移民一起飄洋過海到夏威夷、澳洲,也讓更多人嚐到了來自中國南方的奇珍異果。隨著食品加工與保存的技術進步,現在我們不但可以吃到新鮮荔枝與龍眼,它們也可以製成罐頭運到世界各地出售喔!

龍眼與荔枝除了果實可以食用以外,它們也是重要的蜜源植物;每年三月,當龍眼與荔枝開始開花時,蜂農們便開著卡車載著蜂箱,一路由南到北讓蜜蜂在果園中採蜜。收成的蜂蜜就是市面上看到的「龍眼蜜」、「荔枝蜜」;近年來全球暖化造成龍眼與荔枝花期不穩定、開花量也少,除了讓這兩種水果的產量受到影響以外,對蜂蜜的產量也有很大的衝擊呢!

未成熟的荔枝含有次甘氨酸A,吃了會造成「神秘腦病」,
可別亂吃喔!圖片來源:Wiki

最後,荔枝與龍眼雖然好吃,不過吃多了都會有一些「火氣大」的反應:流鼻血、口腔潰瘍(嘴破)。前幾年發生在印度的神秘腦病,則是因為小朋友吃太多未成熟的荔枝造成的,所以吃龍眼與荔枝都要小心,別吃太多唷!

(本文經編輯後刊登於2017.6.6國語日報科學版)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關於蕃薯,你知道你吃的是什麼品種嗎?

蕃薯( Ipomoea batatas )從臺灣人的主食、轉變為副食、又轉變為飼料,最後在養生的風潮下,再度躍上餐桌,成為美食,可有人關心過,我們吃的蕃薯是什麼品種嗎? 圖片來源: 農委會 上面這張照片裡的蕃薯,中間的TN57與TN66,就是台農57號與台農66號,是臺灣最受歡迎的兩種蕃薯喔! 台農57號在1955年由嘉義農試分所將日治時代培育出的台農27號與南瑞苕種(Nancy hall)雜交育成。它黃皮黃肉,目前還是全臺灣產量最大的蕃薯。口感鬆軟,適合烤、煮食或製作薯條。主要產地在雲林、台南、高雄。適合在四~十月間種植。台農57號還曾經隨著農技團飄洋過海到史瓦濟蘭去,協助他們解決糧食問題呢! 至於台農66號呢,就是所謂的紅心蕃薯啦!台農66號是1975年也是由嘉義農試分所選出,1982年正式命名。它是目前栽植最普遍的食用紅肉番薯。在臺灣,幾乎全年皆可栽種,秋冬作五個月可收穫,春夏作四個月就可以收穫囉! 最右邊的台農73號,就是現在所謂的「芋仔蕃薯」啦!它是在1990年以台農62號(♂)x清水紫心(♀)雜交後,在2002年選拔出優良子代CYY90-C17,並於2007年正式命名。由於肉色為深紫色,所以得到「芋仔蕃薯」的暱稱。本品種富含cyanidin 及peonidin 等花青素,具抗氧化功用。 至於常吃的蕃薯葉,則是以桃園2號與台農71號為主,這兩種葉菜蕃薯都不用撕皮就可以直接煮來吃,而且莖葉不易倒伏,方便農民採收喔! 如果您愛吃的是蕃薯的加工食品,如蕃薯餅、蜜蕃薯、蕃薯酥,其實他們大多也是用台農57號與66號來加工的喔! 參考文獻: 蔡承豪、楊韻平。2004。臺灣蕃薯文化誌。貓頭鷹出版。 行政院農委會。 甘藷主題館 。

在太空站種蔬菜好像不太安全?

  羅曼生菜,萵苣的一種。圖片來源: 維基百科 美國致力於在太空站種蔬菜已經不是新聞了,之前他們還確認了太空站種出來的蔬菜與地表種出來的一樣營養。 這當然是好事,可是,最近的研究卻發現,在太空站種蔬菜,要非常小心! 發生了什麼事呢?原來,科學家發現,微重力狀況會讓萵苣(lettuce)的氣孔(stomata)更傾向於張開,而這使得萵苣更容易被病菌感染。 研究團隊如何製造微重力狀態呢?他們使用了一種稱為2-D旋轉儀(clinostat)的設備來模擬微重力環境。透過以每分鐘2圈(2 RPM)和每分鐘4圈(4 RPM)的速度旋轉萵苣,可以創造出類似於太空中微重力的條件。 為什麼這樣轉可以模擬微重力環境呢?原來,這種旋轉可以避免植物細胞內的平衡石(statoliths,一種參與重力感應的胞器,含有密度特別高的澱粉顆粒)停留在固定一處,從而模擬了缺乏重力的狀態。 接著,他們觀察植物在微重力狀況下的狀況。他們發現,在沒有病菌的狀況下,每分鐘2圈的速度會讓植物的氣孔開口變小,但每分鐘4圈的速度對氣孔的開閉沒有多大影響。 可是,如果同時有病菌存在時,不論是每分鐘2圈還是4圈,萵苣的氣孔都沒有辦法關得像有重力狀況一樣小。這會造成什麼影響呢? 研究團隊透過使用共聚焦顯微鏡對葉片組織進行堆疊影像分析,來觀察並量化模擬微重力條件下沙門氏菌的入侵深度。他們發現,在每分鐘4轉(4 RPM)條件下,與未旋轉的對照組相比,沙門氏菌的入侵更深,並且在植物內的菌群密度也更高。這意味著模擬微重力條件下的旋轉,不僅促進了沙門氏菌通過氣孔來入侵,也有利於這些病原體在植物組織內的生長和擴散。 這顯然是個壞消息,但是研究團隊並不氣餒,他們想知道,如果提供植物益菌,能不能讓植物提升防禦力呢? 於是他們加入了枯草桿菌(Bacillus subtilis)UD1022。UD1022是一種植物生長促進根圈細菌(PGPR),過去已知,它透過多種機制對植物有益,能促進生長、增強抗逆性、以及作為生物防治劑對抗病原體。研究團隊的觀察發現,UD1022也能夠限制氣孔張開的幅度,從而限制了沙門氏菌等病原體通過氣孔進入植物內部。 然而,研究團隊發現,在模擬微重力條件下,UD1022對氣孔開口的限制作用受到了強烈的抑制。在每分鐘4轉(4 RPM)的條件下,與未旋轉的對照組相比,UD1022處理的植物其氣孔開口寬度

發光矮牽牛(petunia)即將於美國上市

  圖片來源: Nature 在1986年,第一株發光植物--發光的煙草( Nicotiana tabacum )問世了。那時候,就聽到有人說,或許有一天,我們可以讓路樹發光,那樣就不需要路燈,可以省下許多電費。 聽起來很棒,不是嗎? 今天的新聞提到,由 Light Bio公司 製造的「螢火蟲矮牽牛」(Firefly Petunia)即將在美國上市。事實上,美國本土48州已經可以預購了。 從發光煙草到螢火蟲矮牽牛,這條路走了將近40年。 對Light Bio的CEO與共同創辦人Keith Wood來說,這尤其意義非凡,因為他就是當初做出發光煙草的人。 但是,螢火蟲矮牽牛與發光煙草,完全是兩回事。 當初的發光煙草,是植入普通東方螢火蟲( Photinus pyralis )的冷光素酶(luciferase)。螢光素酶需要接觸到它的受質「冷光素」(luciferin),將冷光素氧化後才會發出冷光。所以,這樣的發光機制意味著,你要提供它冷光素,才會看到光。如果真想要把它拿來當作路燈,是非常不實用的。 不過,冷光素酶在生物科技上的應用非常廣泛。它被拿來當作所謂的「報告基因」(reporter gene)使用。科學家只要把相關基因的啟動子(promoter)後面接上冷光素酶的基因,就可以定量該啟動子在特定狀況下的表現量。 但是,對於想要看植物在黑暗中自己熠熠發光的人們來說,冷光素酶顯然不是選擇。 後來有從維多利亞多管發光水母( Aequorea victoria )中分離出來的綠色螢光蛋白(GFP,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)。綠色螢光蛋白不需要受質,但是它需要光的刺激:395 nm和475 nm分別是最大和次大的激發波長。所以,要它發光,要額外提供給它395 nm的光波。這也是為什麼,之前曾經引起一波熱潮的螢光魚,需要購買特殊的燈管。 自然界會發出冷光或螢光的,也並不只限於螢火蟲與水母。還有一大群蕈類,也會發出螢光。即將上市的螢火蟲矮牽牛,其實是植入了小皮傘科(Marasmiaceae)的 Neonothopanus nambi 的整條螢光途徑。這個基因需要咖啡酸(caffeic acid)作為受質,不過植物本來就會合成咖啡酸,所以不是什麼大問題。 2023年9月,美國農業部核准了螢火蟲矮牽牛上市。為了要通過審查,Light